地处缅、老、泰三国交界处的“金三角”地区大部分是在海拔在千米以上的崇山峻岭,这里气候炎热,雨量充沛,土壤肥沃,极适宜罂粟的生长。 每当罂粟花开的时节,站在高处放眼整个“金三角地区”,茫茫一片仿佛置身“罂粟海洋”。 事实上,罂粟并不是金三角的原生植物,最早是西方殖民者带来的。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,英、美、法等国先后到该区传授种植、提炼、销售技术,并对鸦片采取收购。 20世纪50年代这里形成了第一个鸦片生产高潮,接着出现60年代的“黄金时代”,产量从数十吨上升到200吨左右。 到80年代初,产量已达700吨左右,1988年增至1200吨,1989年翻一番,产量达2400吨,90年初期已突破3000吨大关。 早年间,当地老百姓迫于生计等各种原因不得已只能靠种植罂粟维持生活。 图为当地百姓在收割成熟的罂粟果实。 图为当地百姓在收割成熟的罂粟果实。 这里曾是一个谁也管不了的自由王国,“山高皇帝远”,有枪就是草头王。 再加上这里丛林密布,道路崎岖,交通闭塞,三国政府鞭长莫及,为种植罂粟提供了政治、经济以及地理、气候等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。 这里一度被称为“毒贩天堂”。 “金三角”地区95%以上的地方都是山区,在这里行走,如果没有人指引,即使不被野兽毒蛇袭击,也会被潜伏的军队抓获。 儿童从小就会接触到武器。 从小就会接触到武器。 当地毒贩都有自己的武装。 当地毒贩都有自己的武装 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,缅、泰两国军队加紧了对当地贩毒集团的进攻,摧毁了一批罂粟种植场。 图为军警在对罂粟进行清理。 到了本世纪,“金三角”地区周边国家正在逐年加大对此地的清理与改造 图为军警在对罂粟进行清理。 图为军警在对罂粟进行清理。 联合国控制滥用毒品基金会也曾拨出了专款,在“金三角”地区推行谷物取代和咖啡取代罂粟种植政策。中国、泰国等国家也支持金三角地区百姓搞替代种植。 |